文逸首页 小文论坛 文逸博客 精华文章
 首页 | 新闻 | 论坛 | 博客 | 专题 | FTP | 金融 | 微博 | 图库 | MyHome | 搜索 | 登陆 | 注册 | 帮助 | 设为首页  ·在线人数: 1214

发表新帖 我的主页  用户登陆 返回上页 收藏本帖 文友爬行榜

标题:[转帖]南方周末: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行
[作者] wonyen [发表时间] 2005/11/22 10:48:44  [回复] 8  [点击] 6588

 [作者] wonyen   [头衔] 站长  [经验] 6019015  [等级] 大主帅   [发帖] 2789   [回帖] 1777  [登陆] 2387
[发表时间] 2005/11/22 10:48:44  [楼主]
标题: [转帖]南方周末: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行
 
...大学所学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场,恐怕才是要害。从这个角度看,该报告所提出的警告,我在今年“南方周末”上关于“白领危机”的文章,以及在近着“谁的大学”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两书中,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而且作出了初步分析。因此,我这里不妨以该报告作一个引子,对中国的大学教学进行一番评说。

  国内网上流行的文章,主要是依据“金融时报”2005年10月7日的一篇社论,标题是“中国最脆弱的环节:为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大学需要很大的改进”(China's Weakest Link: For the Sake of Business, Universities Need Big Improvements)。其社论的核心,不是说中国人的母语不是英文,而是强调中国的大学质量太差,特别是受儒家文化中死记硬背的教育传统的影响,不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过分强调对老师不加置疑的尊重。结果,除了顶尖的一层薄薄的精英外,中层的人才奇缺。英语程度不佳和实用技能的缺乏,成为中国学生争不过印度学生的主要原因。在未来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服务业中大量白领的工作外包给印度,但以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中国很难象印度那样抢到这笔生意。

  我不久前在“新京报”上还撰文指出,英语不好并不是一切。最近“华尔街日报”报导说,许多外国企业,到中国来不喜欢雇英语流利的海龟,而更喜欢懂得中国市场的本土人才。有的老板甚至大放厥辞,说英语越不好的,甚至完全不会讲英文的人才,才越值得珍贵。可见,外企并非盯着英语这一项。毕竟人家是在中国作生意。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适合现代企业的人才来。

  最被国内媒体忽视的,还是“金融时报”所强调的儒家文化中死记硬背的教育观念对大学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在去年对读经运动的批评中也已经指出来。再看今年人大国学院开学,第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反应就是上课满堂灌,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我们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对基本的教学改革,却缺乏必要的公共讨论。比如,美国的大学,特别强调“讨论班”(seminar)。在研究生教育中(主要是文科,理工科课因为实验室的重要因素,不可一概而论),讨论班是主体。我自己在耶鲁硕士、博士读下来,上的全是讨论班,大课一堂没有上过。本科生的讨论班也非常重要。比如各校不仅有大三讨论班,而且许多还设置新生讨论班。即使是上大课,教授讲完后,学生也要分成小组,参加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讨论班,每个班人数都控制在十几个人。这样保证人人参与讨论。

  在这种讨论班中,老师不过是个主持人,不停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的深化。学生死读书不行,因为很少有人问你书上讲了什么。书是大家都看过的,重复书上的内容等于说废话。大家要看的是,你和其他人读了一样的东西,你能拿出什么新东西来?你有没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指出作者的缺陷?你能否在作者的研究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指出深化研究的路径?要知道,大家读的书,许多是名着,如韦伯等等。匆匆看完,讨论班上去批一通,深化人家一下,这在中国老师看来算什么呢?轻说是强人所难,重说是对学术大师的不敬,或者是无知的狂妄。毕竟大家还是学生。但美国大学的讨论班上,这是人家对你常规的期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你不仅要理解书本,还要汇通其他学科的知识,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句话,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思想。

  我开始上讨论班,非常紧张。对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张嘴说话,别被吓住。但常常说话前五分钟,脑子里一片空白;说话后五分钟,脑子又是一片空白。后来才渐渐从一个边缘人物,变成了爱说话的主角之一。这一转折点,发生在James Scott教授主持的“农业社会”的讨论班上。

  这个讨论班是耶鲁着名的课程之一。持续三个多小时,一般是四个不同领域的教授一起教。第一个小时,教授各自讲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小时则是大课问答,主要是学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有时人数可达二十几人)提问,教授边回答边讨论,谁都可以插话。第三个小时,访问学者退场,学生分小班讨论,四个教授分散在各小组参加讨论。

  那天讨论,正好James Scott教授和另一搞农业技术的林学院教授在我们组。我被轮上当主持人,即对所读的书提出概观性的分析,然后提出引导性的问题。那周读的,是法国着名年鉴学派史学家Emmanuel Le Roy Ladurie的经典着作“The Peasants of Languedoc”(Languedoc的农民)。该书的主题是从14到18世纪这四百年间法国农村的经济和人口变动。他大致的观点是,这段时期农业停滞,土地上的产量没有提高,人口稍有增长就下跌,无法突破马尔萨斯的铁率。究其原因,是中世纪的社会没有技术进步的能力等等。当时我是博士课程第一年,英语还非常差,而且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法国史的着作,300多页,加上其他两门课还有大致相当的阅读量压着,根本读不完。如此主持讨论,心惊胆颤。不过,我马上发现,人家并不在那里检查你是否读完了书,而是要看你的思想。于是灵机一动,马上提出一个话题:作者仅仅提出没有技术进步,但没有分析原因是什么。这似乎和年鉴学派的基本信念有关:基层社会这种“长时段”的缓慢演进,如人口、生态等,是历史最本质的深层动力。政治层面的变化(即传统史学的主要题材)则是短时段的、浅层的现象,很难影响长时段的历史。人类不过是长时段的历史的囚徒。想跳出生态和技术的时代限制、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好象胳膊拧不过大腿,是徒劳的。真是如此吗?我引述彭慕兰的一个研究,指出在二十世纪初的山东,有改良的棉花种子,但当地一些社会就是不接受。原因之一是当地村里的统治阶层,害怕一旦引进了改良种子,村民得到了实惠,就都跟着那些带来新种子的人走,自己的权威受到损害。所以他们抵制新技术。由此我进一步提问:法国农村没有技术进步,究竟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是长时段历史的缓慢节奏所导致,还是地方权力结构的问题?政治上的所谓浅层的变化,是否可以决定性地扭转长时段的深层历史发展?

  此论一出,全班一下子被激活,James Scott兴致尤高,马上引述其他例证对我提供支持,说二战前美军海军将领拼命抵制新技术的运用,生怕一旦技术更新,自己这一代不懂新技术的人会被新一代替代,结果影响了美国海军战斗力的提高。可见,技术是否进步,不能仅仅通过技术本身来解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堂本应该上到下午五点的马拉松课程竟然没有能够按时下课。经此一事,我慢慢找到了门道,自信了许多。反复磨炼的结果,使自己的创造力大有长进。

  这种讨论班,挑战着我们的整个教育观念。最近我和贺卫方教授就法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要博还是要专的问题展开辩论。他因为招生考试太博而罢招,我则说法学院研究生考试完全不必考专业,要考学生的中文、外语和分析等几项基本能力。因为你看看美国的研究院就知道,学生入学前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人家培养人才非常有效率。在那里,关键看你会不会读,会不会写,而要看你是否知道如何思想。最近贺教授对北大法学院新生讲话,提到这次辩论,在介绍我时,用不无嘲弄的口气说我是个“什么都写”的人。可见,在我们的一些教授(甚至许多和国外接触频繁的教授)看来,“什么都写”显然是不严肃、不深刻的同义词。但是,如果你真到美国大学的讨论班试试就知道,前后左右坐着的,常常是非“本专业”的人,讨论很快就脱离具体学科。你对人家讲的问题一无所知,就插不上话。最好还是什么都能谈。这也无怪James Scott这么一个研究农业社会的专家,一下子讲起美国海军来能振振有词。这里的道理,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就是如此。比如你接受法学院训练时,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干细胞研究这回事情,但当了法官,马上面临干细胞研究的案子。你能说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不是个“什么都弄”的人,因此拒绝受理吗?教授这样的态度,自然影响到了教学。看看我们的大学,学生缩在狭窄的专业中,听那些只知道自己专业的教授满堂灌。我当年上北大,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一走进课堂,就象进入一个和现实完全没有关系的世界。在那里随着不闻世事的老学究梦游一个小时,出了教室门,才算回到现实中。这样的教育,能给学生提供什么呢?到了社会上,任何问题几乎都是什么都涉及,你必须准备好接受出其不意的挑战。学生守着自己的学科,没有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训练,没有讨论班刺激出来的创造欲,能够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呢?

  如今我自己教了书,才充分尝到“什么都写”的好处。因为“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这几年“什么都写”的经验,等于把在中国大学中错过的基本的人文教育补回来许多。生活是活的,历史也是活的。“什么都写”之后,看历史的眼光也大有不同。比如我给学生讲希腊史,讲起希腊的军制和同性恋问题,我不是照本宣课,而是从美国自克林顿任上以来对同性恋是否可以参军的辩论谈起。在现代的许多美国人看来,同性恋参军,把军队内的性关系搞乱了,影响战斗力。可是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同性恋组成的军队最强大。因为任何一个战士,在自己的恋人面前都会表现得神勇,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且彼此生死与共。同是民主社会,古典和现代的人想法竟如此天上地下。为什么?这么一讲,课活了,历史也活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了一起,帮助学生用历史批判现实,以现实批判历史。

  最近国内一位博士生给我写信,说现在大学里办的讨论班其实不少,但效果不好。老师不会主持,不能有效地引导话题、提供有价值的评论,学生发言也没有质量,或者说学生们对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根本没有兴趣,觉得人家讲话没有权威,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反而不如大课的信息量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就是大课里灌出来的。这些老师如果除了自己的专业外再“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的话,面对讨论班当然不知所措。学生的背景各异,生活经验不同。老师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中挖掘洞见。比如我和学生讨论的时候,明明讲日本的事情,学生突然扯出美国的东西来,大谈西奥多.罗斯福。怎么办?我不能简单地让人家闭嘴,而是要首先理解西奥多.罗斯福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这位学生把他和课上的讨论主题联系起来,然后才可以引导讨论。如果只守着东亚的领域,不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看不出他的背景和我谈的问题的相关性,那还怎么能够帮助他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中挖掘洞见呢?

  到美国前就听说,许多哈佛、耶鲁的教授常说本科生比研究生聪明。为什么?在我看来,本科生没有接受太多专业训练,提问也好,讨论也好,直接立足于生活经验,不太受学科的束缚,所以比较有原创性。研究生专业训练多了以后,容易为学问而学问,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问、讨论。但是,专业仅是某些专家对现实的一个简单化的归类。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东西给漏掉了。一个学者最珍惜的,就是人家能够直接基于现实的经验,把自己专业分类中漏掉的东西拣回来。从这个角度讲,本科生的问题和看法更加“原始”、未经雕琢;研究生则操心专业太多,原创性被学科所驯化,思想被别人给套住,讲出来的话太文绉绉,已经没有那么“生猛”、有活力了。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的苏格拉底在讨论如何培养统治精英的问题时,竟然以怎么驯狗为起点!好的狗,对敌人凶狠,对主人温柔。那么在精英教育中,怎么把这种对立的品性培养到城邦的守护者身上?于是他提出音乐、诗和体育两方面的训练:前者使人温和儒雅,后者使人刚毅凶猛。你能想象,在我们一个名校的教育系的讨论班上,那些一级级考试上来的博士们,在讨论培养精英的问题时,会遵照驯狗的规则来推理吗?这样的路数是哪个学科的呢?这在我们看来恐怕简直就是“农民意识”、愚昧无知,是土老帽儿把人贬成了牲口。然而,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原创性,就在这种“糙”劲儿上。被学科包裹的太多,这种人类原始的“糙”劲儿就没有了,创造的冲动就被文化给驯服了。也正是基于这个立场,我认为太强调专业可能会伤害学者的原创力。大学里面的教授,需要时不时抛开自己的专业、脱掉学者的衣装,什么都写,什么都想,赤身裸体、直截了当地面对生活。这才能保持“糙”而不“粗”、“深”而不“晦”的知识品格。

  以上拉拉杂杂,讲得不过是个人片面的经历,但多少反映了美国大学的现实。我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中,则讨论的更细致一些。我希望读者以中国大学的现实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究竟缺少什么。用最简单化的说法,从讨论班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马上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够贡献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因为他每天上课就是演习这些技能。上大课满堂灌四年,到了社会上就容易不知所措,因为自己在学校很少主动说过话,很少独立解决过什么问题。老实说,我很难想象,我在讨论班上的几个“优胜记略”,在国内大学的课堂上能够被激发出来。在中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不懂”。在美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激发人的能力。在那里一年下来,你发现学到的死知识似乎有限。但整个环境,都在逼着你创造、冒险,走别人没有走的路径。讨论班上,同学竞争非常激烈,争先表现自己的智慧。你讲不出有意思的话,马上就被撂到一边,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这种环境下出来,个人进取精神必须非常强才行。人家的大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在乎你知道什么,但刺激你一刻不停的进取、创造、不论拣起什么都能闹出一番动静来。这是现代社会的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和我们从小背书的传统是相反的,对当今中国大学中的整个既得利益集团都是一个挑战。找不到这种精神,中国就不会有一流大学,也很难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分享到:

青青翠竹,无非正道;郁郁黄花,尽是真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作者]wonyen [头衔]站长 [经验]6019015 [等级]大主帅  [发帖]2789  [回帖]1777 [登陆]2387
[发表时间]2005/11/22 10:53:03 [1楼]
一个海龟的反思:理想和理性在中国消失是一个悲剧

这里我想谈谈我这些年对国内的感受以及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馈。我是上海人,从上海的一所名牌中学毕业,相信阅读过摩登时代的上海人都知道我的学校。我曾经在复旦大学混了一年就去了美国。我和自己大学,中学乃至小学同学一直保持着联系,也因为复旦的关系,很多同学都不是上海人,毕业后也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市地区。

  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开始卷入公司的亚洲业务。因此我被派遣去了亚洲地区常驻。从那时开始,我经常的去香港,新加坡以及大陆地区,开始对中国的重新了解。

  应该说,刚开始的时候,我自己都很惊讶自己对中国已经变得那么陌生。我还是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还那么了解中国。后来事实都告诉我事情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主要在上海,深圳和北京,也就是现在海龟回国定居的最主要的三个地方。因此,我会详细谈谈我对那三个地区的感受,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也会和其他相对贫穷地区不同,请读者注意。
第一次去上海的时候,我想任何海外游子都会被那种变化所震撼,即使用天翻地覆形容也不过分。尤其我们上海人更是对建国之后上海的迟缓发展不满,因此更是喜欢。我记得回国前美国的亲戚朋友到处都在传颂上海的巨变。说得最多的就是上海现在什么都有了,大家都该回上海定居。

  我是从浦东新机场下机的。前往GRAND HYATT,所谓世界最高酒店的路上可以发现上海的公路不错,以及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因为我去过很多国家出差,对各个地区的酒店非常熟悉,因此也对上海的GRAND HYATT的豪华设施表示惊叹,平心而论,北美的很多五星酒店落后与他,即使驰名世界的香港,也只有中环的几家胜过他。即使香港的GRAND HYATT都稍稍差一些。

  然后我发现酒店工作人员普遍英语很好,态度也非常认真,似乎和出国前有天壤之别。

  国内大部分朋友都还混的可以,虽然我没有见到大富大贵的,但都算中等偏上,复旦同学一般都在BIG 5做事,工资一般是5千到一万人民币一个月左右,有些混到2万。没有一个达到50万一年的。

  中学同学混的差一些,小学更差。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在中国初步实现。

  当时,我很高兴。很现在很多海龟一样认为中国就是希望,大有潜力。

  更不用说夜晚的上海是那么的美丽,到处都是繁华夜景,和我喜爱的香港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的香港同事,台湾朋友几乎个个都希望能去上海做事。

  我在中国的客户主要分为两类。
一种就是我们美国的客户在大陆的分部。在我小说里面我已经提到了比方说GM。GM在上海投资了15亿美金,在浦东设立了自己的基地。那时候GM几个老板带我去那里参观,我简直不敢相信这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城市。设施非常完善,但从GM开始,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像我小说而言。大家应该知道,美国跨国公司都EXPAT是很慷慨的,但这慷慨是建立在RETURN的基础上的。因此,现在很多人回国只有三条路,或者自己创业,或者替国内企业打工,要么就是外派。其实外派最爽,最安全,但现在已经晚了一点。

  为什么,因为外派最好的时机已经过了。

  那么,那些GM的外派华人经理都是97年前就扎根了。他们住在虹桥开发区最昂贵的花园洋房,是1万美金一个月的房租,小孩上的是美国学校,三万美金一年的学费。还有免费的司机和汽车。如果你们回中国有这个待遇,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但是,这些人在中国又成为了什么人那?

  很让我失望,因为我相信他们在美国都是作出一番成就事业,有能力的华人。但到了中国之后,他们的态度和修养让我无法认同。那些GM的经理喜欢炫耀他们在上海的奢华生活以及他们作为上等人和普通上海人的不同,和普通员工的不同。
我由于是和GM的IT的仅次于CTO的第二号人物一起从北美前往GM的上海分部推广北美的经验,因此他们对我们毕恭毕敬。而我记得那位GM的美国老板非常NICE,和我这么一个SOFTWARE COMPANY的小人物一起很平等,我们在上海游玩有一位很老实的上海司机奉命作陪。他告诉我那些华人老板平时根本不把他当人看待,开车需要随叫随到。动不动就骂人,倒是美国来的老板各个都是彬彬有礼。

  GM是一个开始,然后我用心观察社会风情,发现更多的问题。

  以前我在复旦,被共产党送往南昌陆军学院军训一年。北大是在石家庄。
  这个经验非常值得,当然是事后的感受。一年的军人生涯,把我们从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共产党,不了解解放军的书生变成了世故很多的青年。

  我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解放军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你什么颜色,进了解放军这个熔炉,你就的变。

  后来发现,现在的中国也是这个一个大染缸,无论是海龟,还是香港人,台湾人,乃至欧美人士,去中国时间长了就会中国化。
我们都知道,跨国公司的一个理念就是要本土化。可惜在中国本土化这个口号变成了同流合污,变成了你要做好人,就是不识时务,你要实现先进的理念,就是伶不清国内形式,你要说美国好,就是崇洋媚外。

  本土化确实很重要,这是指对市场的了解,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但本土化在现在的中国已经变成了同流合污的等号。我的的第二类客户是本土中国企业。其中既有国营,也有私人企业。相对来说,我和私人企业相处的更为融洽。

  为何国营公司那么让我讨厌?

  首先,老总一出来,就和清宫戏里面的老佛爷似的,那个排场,那个气势,真是咄咄逼人。

  老总都要捧,什么王总,李总,然后和他们谈判如同哄孩子似的。老总往往什么不懂,然后当你的面抽烟。


  还有,国营企业动作迟缓,不亏本才怪。

  那么私人企业就非常不同了。
私人企业的老板很多都是雄心勃勃,精力充沛。和他们打交道,非常容易,也非常棘手。容易因为他们非常容易沟通,毕竟为了赚钱。棘手,因为他们非常狡猾。

  这里我就需要讲到海龟和本土的区别。

  从生意角度,可能是我见识不行,至少我发现的普遍海龟做生意不如本土老板。道理很简单。

  1)海龟大多是技术出身,在美国做销售,做市场的中国人有多少?回去的都是技术人员。像我以前所言,如果你安心回去搞技术工作,那还不错。但很可惜,大部分海龟都以为自己是全才,天才,似乎生意不需要学习的。大部分海龟都是回去做销售经营的。可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眼高手低,能不失败?反观本土,都是一步步从基层做起的,经验丰富很多。

  2)海龟确实不了解国内市场的运作。不懂如何活用北美学来的知识。其实海外的知识很有用,关键是你是否懂得如何运用,可惜海龟并不懂。倒是本土很多人才认真学习海外经验,又有本土知识,自然胜过海龟。但是,只要你和那些私人老板多打交道,你就发现其中的问题实在太多。

  在我详细讲述私人老板问题之前,我先谈论一下对上海,北京,深圳三地方的感受。
因为我是做I.T的,因此仅仅对于I.T企业在三地发展表示意见。

  以城市而言,我最喜欢上海,最讨厌深圳。
  
  其实绝大部分海龟,至少我认识的,无论是否从上海出来,都会选择上海回国定居。道理很简单,上海的吃,住,行,等综合指数是中国最好的,但最关键的还是上海的文化比较洋化,有让海龟感到亲切的一种文化氛围。而且上海的百姓喜欢海龟,又非常安全,因此海龟首选那里是不足为奇的。

  北京的政治气氛过浓,水土太差,气候糟糕,但是一个讲政治的国家,大单子都在那里,而且北京的文化很有特色,因此也吸引很多人。

  深圳嘛,虽然现在很多人替他说好话,我只能说抱歉,这是一个非常不适合 人 居住的地方。

  如果大家了解一个 人的 定义就该明白我的意思。

  但是,如果以企业活力来衡量,我认为深圳第一,上海最后。

我交往的所有客户里面,深圳的客户最优秀。效率最高,做事情很实际。
  我非常讨厌如今流行中国的带有深厚北方烙印的吹牛习气。这点北京最厉害。

  北京的企业往往都是吹牛多,做事少。大家有空去新浪看看那些所谓I.T企业新闻,几乎都是夸张的结果。我在北京结识的老总都是理论一大套,实际做不到的。往往讲了半天,最后就不了了之。

  但北京比上海还好一些。北京炒做多,但上海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

  我非常失望,因为上海在我眼里一直是中国做事最踏实最可靠的地方,可惜如今不是。上海优秀的传统如今被北京影响,很多上海企业非常浮夸,做事都是喜欢假大空。

  我对上海北京企业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随便和当地公司的销售员或者程序员交谈,都是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而且都是把美国的技术讲的不屑一顾,听口气中国在I.T上面已经和美国平起平座了。 谈到竞争对手,又是一顿胡吹,每个人都很有见地。

  而在深圳,说话的人很少,大部分公司我去都是忙碌的工作。
包括国营企业比方说中兴。这点我很有体会。这点我们也要感谢香港文化对深圳的影响。

  首先申明,我的摩登时代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只是在时间上有所编排。

  我最早是在韩国上KTV的。第一次去,很紧张。就像小说里说得到底是我调戏K姐,还是韩国妹调戏我都没清楚就出来了。老实说,在美国,生活很简单。早上9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我也曾经BAR HOPPING泡美国妹妹,但次数也不多,毕竟是中国人,ONE NIGHT STAND以后,还是很快找个GF乐乐。我一直主张男人要多打泡,因为没有性欲的发泄就会造就很多无聊男人。我一直认为海外华人论坛之所以那么多人喜欢出来辱骂他人,主要原因是这些哥们荷尔蒙分泌过多,无处排泄罢了。有GF,WIFE的男人不会跑到这里随地大小便的。

  但到了中国,一切都变了。我小说里面提到,我所有的朋友都在打泡。混的不好的,根本没有希望在上海找个女友。这和当初香港一样,只好去发廊找外地小妹发泄。混的好的,去KTV发泄,而且都有GF或者老婆。生意上的伙伴,个个都是KTV的常客。

  认识的海龟,说的难听一点,就和红楼梦里面的贾府一样了。

  我对三个城市的KTV从陌生变成专家,自己都感慨不已。
  我对中国的道德危机是从上KTV开始的。这听上去很IRONIC,但确实事实。
说没有GUILTY感,那你不是妈养的。

  可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就是这么一个真理。这里我真心劝诸位大姐小妹,有老公千万别放虎归山,去了中国除非你老公有问题,否则一定有MARRIAGE PROBLEM。当然你如果很OPEN MIND,那时另外一回事了。

中国是个怪物国家。只有中国有严打这么一个有趣的名词。我经历了几次严打。

  一次是国庆节,上海的严打一直比外地厉害。

  那一天一位广告公司的老总带着我和市警察局的队长一起去洗澡。据说那一天除了那个地方其他的都要关门。一次上海突然严打,我和朋友去KTV的路上看到一个壮观景象,几百个美女站在路旁,宣布暂时下岗。严打过后,还是舞照跳,天下太平。

  我个人发现,上海的严打最多最厉害,但KTV价钱比较公道。深圳最少,但小姐吸毒较多。北京最安全,只要你去高级KTV,都有强硬后台。小姐质量最高,价钱也最高。

  现在小姐最缺的就是北京人,上海人。大部分都是下岗严重,经济重灾区,尤其东北,四川。
因此很多江浙地区小姐冒充上海小姐,北方小姐冒充北京的不计其数。尤其在深圳。

  小姐如今吸毒摇头的实在太多,因此很多人有时候需要出去提神,否则无法工作。

  小姐很多都在外面养小白脸。估计是生活比较空虚的缘故。

  大家如果去KTV,一定要有本地人带路才可以,否则会死的很惨。

  其实KTV去多了,就知道和打泡并不一样。其实多去几次,就是去聊天解闷的。喜欢直接打泡的朋友不适合。国内现在的经济很大方面是依靠KTV和小姐存活的。比方说TAXI。

  上海以前有个很热闹的茂名南路,以外国顾客出名的酒吧一条街。我以前去的时候两旁都是TAXI,可以说一分钟就有个鬼佬客人带一小妞出场。上海的 TAXI DRIVER不好做,因为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很依靠小姐的生意。后来市政府觉得那里影响太坏,取缔了TAXI在那里等人的权利,现在连那里的酒吧生意都差了好远。我和很多TAXI司机交谈,都对建立合法的红灯区表示赞同。人都是把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
每次回到中国,都可以见到新的海龟。人数多了,成了气候,很多人便开始组织化。我有幸在朋友带领下参加了一些所谓海龟白领的活动。聚在一起,都是讲述北美的故事。人很奇怪,到了中国的海龟,大部分都是想念美国的。然后就成了诉苦大会,很多人开始抱怨本土的执迷不悟。然后就是交流BUSINESS。大家都在吹牛,互相吹捧,大家都是VP,老总,DIRECTOR,拿出名片,恭维一番。最后就是交流上KTV的经验。往往相约何时何地大家一起前往那一家 KTV。

  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人感叹道德,或者交流感情,或者谈论民主,都是一个字。 利 。

  人来人往,皆为利字。 我觉得海龟一些很大问题

  1)就是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拿着高薪,住在洋房,上班开车,很多人对普通人的生活失去了体验。 与其说他们生活在中国,不如说他们在中国工作。
2)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分膨胀。
  很多人有意识的把自己和国内人士划分开来。就像那种所谓的菁英俱乐部,还有平时的言语交谈中都露出对其他阶层的不满和不屑。我最失望的就是他们根本没有那种对弱势团体族群的关心和人文的关怀精神。这也是我感到很多海龟的素质还不够高的一个原因。也许这和大部分海龟沉湎与科技有关,更和我们祖国的教育体制有关。

  这里我也想批评我们中国人文化的问题。
  中国人似乎比任何其他族群都重视成功。但成功的含义在我们的字典里面已经被狭义化了。这体现在成功和金钱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金钱,权利这些东西成了衡量人成功的主要因素。而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的贡献被忽略。

  所以,海龟回国不是简单的要求打泡,也不是简单的要求金钱,而是追求一种成功的感觉。
 


青青翠竹,无非正道;郁郁黄花,尽是真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作者]ANGELA1108 [头衔] [经验]2949 [等级]上校  [发帖]237  [回帖]99 [登陆]222
[发表时间]2005/11/24 23:36:00 [2楼]


一声叹息啊

感觉中国大学生挺可悲

好多真实的现象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Nobody knows who i really am,i never felt this empty before.And if i ever need someone to come along .      
Who's gonna comfort me and keep me strong?
MSN:hefeiyan0121@hotmail.com

 [作者]huaxin999 [头衔] [经验]2291 [等级]上尉  [发帖]348  [回帖]54 [登陆]355
[发表时间]2005/11/27 21:20:39 [3楼]
哎~个人感觉95年以前的中专生都比现在的大学生要厉害,要好的多!·
现在的教育!连硕士生想招点好的都难选!悲哀!  


呵呵,偶结婚了。自己又长大了。
                  

 [作者]mon520 [头衔] [经验]30 [等级]平民  [发帖]0  [回帖]14 [登陆]1
[发表时间]2012/2/20 10:46:19 [4楼]
layouts are simply gucci outlet and really should gucci shoes being with luck,bought Gucci Bags in that lawful.  



 [作者]新闻追踪 [头衔] [经验]40 [等级]平民  [发帖]0  [回帖]10 [登陆]3
[发表时间]2012/3/20 11:02:39 [5楼]
现在的大学必须要进行改革,超声波流量计不然的话这起码上过大学的一代不会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大学了.  



 [作者]chinnd [头衔] [经验]30 [等级]平民  [发帖]0  [回帖]14 [登陆]2
[发表时间]2012/5/3 8:43:16 [6楼]
Most of women like use chi flat iron make their hair. The chi hair straightener is the best tools for their hair. And chi for sale at discount for women. 

 



6 条回复; 10 条/页;  1 / 1     第    ↑到页首
您未登陆,发帖前请填写: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回复: [转帖]南方周末: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行
排版
粗体斜体下划线居中飞翔文字移动文字发光文字阴影文字插入超级链接插入网页插入下载地址插入Email地址插入图片插入Flash插入RealPlay文件插入Media文件插入QuickTime影片插入背景音乐插入代码插入引用
插入表情:表情符号   使用帮助
内容 (8000字以内)
 
  关闭窗口  
[论坛列表]

小文诊所 创业经验
金融创新 家庭理财
居家旅行 国内资源
职业生活 配置应用
饮食文化 实盘记录
温情一刻 国外资源
法律频道 红旗社区
妇幼天地 商标标准
站务处理 蓝总看盘
奖励认证 开源软件
故障咨询 求助中心
公益活动 手机软件
网络经济 文史研究
期货专版 代理试用
网页制作 人才交流
分类广告 房产观澜
体育资讯 雅瑟风流
初学园地 美术贴图
股海风云 听风茶轩
管理学院

[今日热帖]

关于文逸 | 小文论坛 | 文逸博客 | 文逸金融 | 精华文章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WWW.WONYEN.NET 2003 - 2021  闽ICP备09016518号-16   本站最高 10508 人同时在线,发生时间 2005-5-17 5:09:15 
 文逸科技 制作维护